欢迎访问168运势网

168运势网 168运势网168运势网

高考45年回归—1977-1986

时间:2024-10-15 09:21 分类:美图发不完-啦啦

祝2024所有学子金榜题名。

1977 年的高考,堪称一个国家命运的关键拐点,亦是千百万个人生的重大转折。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来分享从 1977 年至 2021 年的珍贵历史照片,借由这些影像一同回溯那些年的青葱岁月。

1977年

1977 年 12 月 10 日举行的高考,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是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就在这一天,570 多万来自农村、工厂以及部队的年轻人,满怀着珍贵的名额与蓬勃的意气,匆匆奔向考场。当时由于报考人数众多,而国民经济才刚刚开始恢复,国家竟然一时间无法拿出足够的纸张来印刷考卷,面对此情况,中央果断作出决定,调用印刷《***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最终,有 27 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如愿以偿地迈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这些年轻人的命运由此改变,国家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1978年

1978年高考是恢复高考以来第一次采用全国统考试卷,不同于前一年高考由各地自己命题。这也是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高考之一。积攒了十年的人才同场竞技,压抑十年的激情都渴望在刚刚恢复的高考中释放。1978年全国总共有610万人报考,录取了40.2万人,其中扩招10.7万人,录取率为6.6%。

这年高考的特点是:

1、考生年龄差距大,最小才14岁,最大的已经34、5岁,早已结婚,家里的孩子已经十来岁了,好多小孩子已经上小学了。

2、学生文化水平差距大。老三届的高中生、初中生;应届的高中生;往届的老学生、落榜生。

3、本人的资格千差万别。学生、工人、农民、民办教师、下乡知青、回乡知青。来自城市的、农村的、山区的,各行各业,天南海北,甚至还有从海外回来的。

4、学生的家庭成分形形色色。解放后中国人在上学、就业等方面家庭成分是一个关键条件,必需政审合格。前些年的推荐上大学,主要政审合格。恢复高考后,基本上不搞政审,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中国公民,都可以参加高考。当然,现在的年轻人体会不到家庭成

分对自己的前途有多大影响。父子、母女、师生同时参加高考的屡见不鲜。

5、考试科目分别是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其中外语是参考分。

6、年轻人在本乡镇学校考试,老三届的要集中到县城学校考试。

7、77年考前报志愿,78年是成绩下来才报志愿。

1979年

1979年,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招生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但是当场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并在全国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那这个重要的决定到底是什么呢?为何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呢?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呢?

01、非要全国统一吗

1979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工作会议,由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高沂亲自主持,并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而后,负责高校学生录取工作的教育部学生司司长冯铭,在做高校招生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十分惊诧的重要决定。

“从今年开始,高考结束后,全国的录取分数线,均由教育部统一划线!”

“这怎么能行呢”陕西省招办主任刘玲一听此话,当场就愣住了,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惊。

1980年

1980年代,因为考生多,统考工作量大,为了降低组织工作的难度, 1980年开始,考生多的省、市、自治区在统考前实行预选,按招生计划数的三至五倍,选出学生参加全国高考统考。首批确定几个省进行预选试点, 1981年正式推开。

预考由各省自主组织和命题,考生必须达到各省划定的分数线,才能取得高考报名资格。每年5月,想参加当年高考的考生,必须先报名参加预选考试。未达到预考分数线的考生就提前出局,无缘高考。那几年的考生,大部分居然连高考考场都没有进过,高考试题都没有见过。在八十年代末期,随着高考录取率的增加,各地陆续取消了高考预选制度,这一做法存在了不到十年。

现在,回忆高考预选的资料很少。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因为提前出局太残酷了,对人们心灵的伤害实在太大了,以致亲历者不愿回忆和提及。

也许今天的人们会认为预选都会落榜,即使参加高考也肯定落榜,早落榜,早解脱。实际上预选落榜的痛苦是高考落榜的百倍,旁人难以想象。临近高考还有一个多月,却被预选刷了下来,很多人没有勇气回去面对家人,计划瞒着家人,仍在学校学习,恳求老师能否高考完再回家,老师也充满同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说什么。于是,他们有的继续坐在教室里受着与其他同学不同而又百倍的煎熬。这样的煎熬,实在坚持不了几天,等不到高考结束,就会自己离开教室,瞒着家人天天在外面游荡,坚持等到高考结束才回家。

1981年

这是1981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越发坚定地扎根在年轻人心中。

1982年

这一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

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19分,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

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5分。

不知道是不是黄天不负苦心人,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1983年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首次出现了一幅漫画。那幅名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呈现出一个人进行挖井的情景,他挖了多次,每次都是在即将接近水面之际选择了放弃。这样一道题目的出现,使得当时习惯于依据一段材料或者一个命题展开写作的考生们猝不及防。曾担任过高考阅卷工作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道,当时有许多考生并未真正理解这幅漫画的内涵。有个学生在作文里编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企图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而没有挖穿,否则就会引发大事件”这样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后既觉无奈又觉好笑。

1984年

10月27日,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1985年

在这一年,高考朝着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方向逐步推进。同样是这一年,以往一直由国家完全“统包”的招生制度,转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与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存在的“双轨制”。如下图示,在 1985 年高考前夕,北京 171 中学的王琳与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阅览书籍,他们当时正处于恋爱状态,后来两人考入了同一所大学,经历了结婚与离婚。这张照片留存下了一对恋人在青涩求学时期的那段时光。

1986年

“黄冈中学”,乃是一提起“高考”就必定会提及的一个“神话”般存在。这一“神话”在 1986 年的时候,近乎抵达了巅峰状态。就在当年,黄冈中学有 309 人通过高考升学,升学率高达 91.4%,600 分以上的高分者有 30 人,占据了全省的九分之一,并且包揽了理科的第一名和第二名以及文科的第一名。那些打着“黄冈”旗号的试卷、辅导书,向来以“偏、难、怪”而著称,恐怕这是许多人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一场噩梦。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