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保护“龙脉”
安徽省婺源县在明万历年间,发生了数次“龙脉”保卫战。“战斗”的起因,竟是因为考试没考好。
1600年那年的乡试中,婺源县去考试的士子,没有一个中举。婺源是朱熹的祖籍,这一人杰地灵的地方,之前的每一次考试 ,都有不错的成绩,在当年被剃了光头,怎能不让人意外。而在三年后的考试中,成绩也没好多少。
古人非常看中科举。一方面,当地学子的科举成绩,决定了当地官员的考评,一定要积极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举人,当地主政的官员才有可能升迁——这和现在的升学率一模一样。虽说现在提倡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毫无疑问,能刺激到所有人神经的,还是分数、升学率。升学率高的学校会被表扬、推崇;校长会升迁;当地教育局面上也有光;甚至考生所在的小区,也能被炒成学区房。
另一方面,古代科举是进入官场的唯一正途。当了官,会有权、会有利、会有排场、会有脸面,还能使整个家族兴旺、福荫子孙。而谁都希望从本土走出去的官员越来越多,可以抱团取暖,这是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捆绑。
既然这样,考不好,就要找原因。经过查证分析,原来是风水出问题了——古时候人因为科学理论少,所以笃信风水,哪怕文化人也不例外。所以,他们不会认为是自己没有用功读书,而是风水原因导致考不好。
那么,风水出了什么问题呢?婺源的北面有座山,山的最高峰是龙脉所在。龙脉的走势,从风水理论上来说,是有利于出文曲星的格局。而现在在此山中,发现了大量凿山烧石灰的灰户,从山体上把石灰岩凿下来,烧成生石灰对外出售。整天在山里敲敲打打,可不就是会敲断龙脉吗,怪不得考试没考好。
原因查明后上报给知县。当时的知县谭昌言明白,龙脉肯定不能破坏,但灰户烧灰这一营生,却也有大量的利润,朝廷从中收的税也非常可观。再加上婺源的地理情况是多山林少土地,农民种田不能解决温饱,不让他们烧灰,他们吃什么,况且设的灰窑又都在私人山地内。所以该怎么办?千万不能一禁了之,要平衡好各方的利益。
采用的方法就是:乡绅们捐款,婺源县以官方身份把山民们的地买回来。这样山民拿了钱可以去做其他营生,政府不用出钱能拿到地,同时官府实行禁灰政策,一举三得。同时还有个激励政策——山民们谁先来卖地,另外有奖励,后来的没有,不来的查究——这也和现代的拆迁一模一样。
这是整个事件中的第一个方案,看似已平衡好各方利益的方案在初始执行时就遇到了问题。婺源山林覆盖面太广,耕种不可能糊口,跟在龙脉上凿山烧灰相比,收入天壤之别。所以刚开始几个人卖了山林,钱花光了又偷偷回来继续凿烧。而后面的山民,几乎都不肯卖地了。政策执行不下去。
就像墨西哥曾劝说农民放弃种植罂粟,改种热带水果,也失败了。因为跟毒品的利润相比,任何作物的收益根本不值一提,这是人的趋利的天性使然,不能说农民或山民全错,他们毕竟也要吃饭,也要养活一家老小。
眼看山民继续凿烧愈演愈烈,此时是第二任县令金汝谐。他在了解过具体情况及背后利益方后,对违禁的山民进行了判决,但判罚可以用钱来赎,这根本起不到监督管控的作用。所以龙脉山中,继续烧灰。与此同时的两届乡试成绩,还是触目惊心。
明哲保身的第二任县令离任后,终于迎来一位办实事的县令赵昌期。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方案:旧窑全部填埋;山中的地块不可能是一家一户的,有人违反禁令,鼓励互相监督检举;一旦作实,则判刑加罚款;各当地负责人实行连坐,每月交保证书;县衙也要不时走访。
在这一系列的雷霆政策下,尤其是第二条,让群众斗群众,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龙脉保住了,巧的是,次年的乡试,婺源县一举高中五人。第二年的会试,其中一人还是会魁,似乎真应验了龙脉一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三任县令离任。接任县令冯开时,是个玩文字的。在治政上马马虎虎,经常写些辞藻华丽和无病呻吟的文章,包括针对凿山烧灰的禁令。既然一县之官都不管政务,那么凿山之事自然也就死灰复燃,并且凿烧的规模比以往都要大,这是高压下的反弹。而在这两届的乡试中,成绩惨不忍睹。
很快这位县令也离任了,他竟然还是高升,真是老天不长眼。中间来了个代理的,恢复了不少第三任县令赵昌期的政策,所以灰户们又被压了回去。
第五任县令金德义来了,他简单粗暴,对于凿岩烧灰的,直接逮捕。看似有效,却也导致大量灰户的反抗。灰户们反倒抱起团来,向上一级部门申诉。彼时,整个社会的税负也越来越重,增加了辽饷。农民的处境更加恶劣,如果不做灰户凿山,根本活不下去。
徽州府驳回了灰民的诉状,督促县里大力整治烧灰一事。这一次执行力度空前,真正细到了逐一查实,抓捕关押多人,最后正式定罪16人。而在同年的乡试中,中了三名举人。
灰户禁绝了吗?并没有,也不可能禁绝,因为这是士人对于仕途的渴望以及农民解决温饱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接下来的清朝,也多次上演“保龙大战”,似无休无止。
纵观处理此事的几任县令:第一任:多方平衡、委曲求全;第二任: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第三任:雷雳风行、只干实事;第四任:花拳绣腿、酸腐懈怠;第五任:终于在上一级徽州府的支持下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结合这几任县令在位时此事的进展,证实了只要想管,其实都能管得住的。
但不能光管得住,还要管得好。山民们反复进山,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税负不是这么重,导致百姓活不下去,谁又愿意违反禁令铤而走险呢?社会的问题、封建王朝的弊端,终究由这些最底层的百姓承担了。士人们要高中进入官场,以谋取自己及整个家族未来的利益,而他们无非也只是争取自己的一点点生存的利益罢了。
更新于: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