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何以成为人才“热土”——河北正定探索县域“人才突围”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育才、引才、留才、用才?面对这一关键问题,河北省正定县同步优化硬条件、软环境,积极探索尝试县域“人才突围”。
截至目前,正定全县已拥有国家级人才13人、省级人才77人、市级人才628人。正因人才在此“聚而合抱”,青春传承,正定的精神气质不仅镌刻在古城内、墙垣上,而成为鲜活的当下与未来。
强保障,古城念好“人才经”
晨光洒满古城,街道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路上多的是年轻人,盼头大着嘞!”赶上早高峰,载记者前去采访的出租车司机却是“车堵心不堵”,反而摇下车窗,笑呵呵地往外张望。
“人多了,年轻人也多了”,是不少正定人谈起家乡变化的切身感受。政策环境、产业体系与人才制度,是“近者悦,远者来”的硬件基础。
“来的时候大包小裹的,以为安顿下来要费一番周折;没想到人才公寓拎包入住,安排得妥妥当当。”
“石家庄市、正定县相关部门为我们发放了‘人才绿卡’,出门乘车、参观游览都免费,闲暇时出去逛逛很方便。”……
近年来,正定搭建人才交流集聚平台,释放爱才、敬才、用才的强烈信号。“安心”“暖心”“省心”“放心”……“好口碑”,成了古城引才“新名片”。
——栽桐引凤,留住“主心骨”。有好产业、好项目、好平台,在生产力革新的浪潮中辟出“试验田”、亮出“项目书”,各地人才才能“应声揭榜”。坐落于正定、从校办工厂发展为上市公司的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当地引育人才的一个例证。
2017年,企业将目光转向研发肝素类高端产品,配备先进仪器的科研大楼拔地而起。同年,企业的药物研究院也正式揭牌,诚挚向海内外专家发出“英雄帖”。
常山生化的创新转型,引起一位海归博士的关注。
2013年,曾在药企巨头美国礼来公司工作多年的陈道宏回到中国,来到了素有“华北药都”之称的石家庄。常山生化药物研究院成立后,他寻到了与自己研究方向更加适配的平台,决心到古城施展才华。
从2018年起,作为企业药物研究院副院长的他负责临床试验和免疫原性研究等核心工作,见证了多种低分子量肝素类产品闯过一道道“生死关”,也因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而收获着成就感。
曾在正定中学读书、大学毕业后留在当地建设故乡的公司副总经理郄正刚,从北京大学毕业、曾在国企分管药品质量的副总经理安国红,钻研多肽药物多年、在北京与正定过着“双城生活”的药物研究院院长张新军……“干番事业”的共同目标,让业务专长、成长经历不同的高端人才在此相聚。
郄正刚说,近十年,常山生化的技术人员增加了100多人,研究院现有的130余名工作人员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比超过50%。
“为什么选择这里?我也曾问过自己。”张新军说,虽说生物医药研发要坐得住“冷板凳”,但自己在这里“并不觉得冷”——“正定为人才提供了安静稳定的科研氛围与广阔的发展平台,让我们得以更好地守住自己的初心。”
——广开言路,延请“顾问团”。说起自己从在省外创业到将企业落户正定的经历,河北宜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聚冰记忆犹新。
首次和县里领导会面时,王聚冰毫不客气地摆出了项目落地过程中的问题,脸色也不大好看。然而,第二天两位县领导冒雨登门,为他送来正定县“特约顾问”的聘书。
发了顿脾气,怎么反被聘成顾问?最初他只觉得出乎意料。
“我们早就了解你是搞产业的好手,无论如何也要把你请到。”县领导推心置腹的交流,让他越想越为正定包容的气量与服务产业人才的精神所打动。
成为顾问后,王聚冰多次主动为县里招商引资出谋划策、牵线搭桥。2022年底,在随同县领导到安徽、上海等地招商时,王聚冰提出一个新想法——“行商”固然重要,“主场招商”也很关键。“正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么深厚,咱们得把大家请到家里看一看。”
“这个主意好!”县里立即拍板,紧锣密鼓地筹备起“2023正定招商大会”。
刚过春节,近500位政企人士、专家学者共聚正定,报名参会企业328家;23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163.87亿元……2023年初召开的这场大会成果满满。今年,“2024正定县优化营商环境暨招商大会”仍在持续举办。
截至目前,已有14位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人才成为正定的“特约顾问”。
“发挥企业家、专家在各自领域客户信息、人脉资源以及专业知识上的独特优势,在人才与政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更好地实现‘以商招商’‘以才引才’。”正定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敬说。
动真情,“玉在山而草木润”
“早晨6点看到招聘通知投了简历,7点半校领导就打来电话,约我方便的时候当面聊聊。”12年前应聘正定中学的经历,让王玮始终难忘。学校对待人才的重视与真诚让他下定决心前来任教,成了正定第一位拥有博士学历的中学化学教师。
尊重的态度、暖心的关怀、成长的阔野、璀璨的文化,是让不少人才爱上正定的深层原因。
——从“外援团”到“一家人”。在正定县铁西片区,街头巷尾常常谈论起正在建设、融合物流与商业两大业态的深国际·正定智慧港项目。在这片曾因铁路阻隔而发展迟缓的地带,一座繁忙而有序的医药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区已然建起,园区外围室内滑雪场、国际酒店、商业综合体、创新创业中心的“钢筋铁骨”也初具雏形。
“我几乎每天都要往现场跑,盼着项目按时完工投入运营。”河北深国际真悦天地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皮建存说。
街上添了什么新店、路上外省的车辆来自哪里……从新项目说开去,皮建存对“古城新事”如数家珍。虽然此前长居深圳,但来到正定4年半的她,俨然成了“正定通”。
“没把自己当‘外人’,一直带劲地在这里工作。”皮建存打趣道,现在自己每年有一半多时间扎根在正定,回深圳反而像“出差”。
智慧港规划建设后,被列为省市的重点项目,县领导“包联”,相关部门随时跟进进度、现场解决“疑难杂症”。更令皮建存感动的是,重点项目并不只是简单的“头衔”——改造提升铁西片区时,当地通过深国际·正定智慧港项目“以点带面”,在区域规划、周边建设上考虑业态互补、综合配套。
目前,该项目建成的8座高质量物流仓库已投入运营,每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明年室内滑雪场、酒店及商业综合体也将投入运营。“参与越深、付出越多,越感到与这座古城心跳相合、血脉相融。”她说。
——从“门外汉”到“主心骨”。招商引资、福利发放、接待访客……一上午,塔元庄村的“90后”村干部朱蕊一刻也闲不下来。
今年是朱蕊来到塔元庄村的第10个年头。从河北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正定做一名大学生村官,自此便扎根在了塔元庄村。
初来村里时,繁杂琐碎的基层工作,一度让刚刚走出校门的她应接不暇。为了尽快挑起担子,她一边翻阅村庄历史、向前辈们学习经验,一边走街串户、为村民办事解难,在一线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如今,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昔日“人均三分地”“难得吃细粮”的塔元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3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到3.5万元。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村庄发展越来越快,村民住进新房、安居乐业,朱蕊的心中充满自豪。
每次提到村子,朱蕊都要说“我们塔元庄”。“结婚生子、买房安家都在这儿,感觉自己已经成了塔元庄的‘荣誉村民’。”
10年前,朱蕊是村“两委”班子里唯一的年轻人;而现在,塔元庄村“两委”有了3位“85后”与1位“90后”干部,涵盖老中青三代,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王敬介绍,正定县把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调、公务员考录作为提升干部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源头工程,2023年招录选调生、公务员80人,其中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物流等县域发展所需的紧缺性、专业性人才20余人。
“在‘老班底’基础上,基层队伍中注入的‘新鲜血液’,为正定县数字经济、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王敬说。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我们正定博物馆,有了从国家博物馆返乡的人才。”循着县里同志的“指路”,记者见到了曾在“国博修文物”的正定青年刘瀛涵。
为研究中国早期育蚕业提供了新资料的陶蚕蛹,镌有“安乐垒”记载的五代残碑……聊起个人经历颇为内向的他,说起正定博物馆内的文物却滔滔不绝。
刘瀛涵自小住在正定古城内,周边就是“九楼四塔”,历史文物触手可及。填报大学志愿时,他坚定地选择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自此与文物结下更深的缘分。
2019年,还在北京工作的他了解到正定准备建设博物馆的消息后,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在中小博物馆工作,需要修复的文物少了,但让正定文化“走出去”,成了刘瀛涵心中的头等大事。
“基于文物修复的技术与经验,现在我主要负责特色研学课程的设计和授课工作。”刘瀛涵说,立足当地文化,正定博物馆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共同设计开展了考古体验、壁画修复等课程,吸引了不少学生与游客。
“第一次来这里旅游就爱上了这座古城,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后更深深被正定吸引。”在山西晋中平遥古城边长大的“00后”桑祺玥,大学毕业后坚定地来到了令她一见如故的地方工作生活。
悠久的历史文脉和独特的人文氛围,正吸引着更多人才云集此间。
延根脉,百年之计尤树人
“文星煌煌照燕南,青青子衿满恒阳”,而今漫步古城,仍能感到元好问对正定的盛赞不虚。
百年前,正定既有府学,又有县学,书院、义学、私塾遍布乡里,所辖州县优秀学子皆汇于此,文风昌盛;如今,透过城内一座座精心规划、整洁大气的校舍,也能看出正定对人才培育的重视。
——以人为本育英才。正值暑期,河北正定中学校园静谧,微风里夹杂着阵阵蝉鸣。走过宽敞的操场,“香桐楼”“基沣楼”“松如楼”等以校友之名命名的教学楼以及展陈着100余位历史名人、院士学者事迹的“校友廊”随即映入眼帘。
“每栋楼都蕴含着厚重历史,每个角落都体现着多元文化。自1902年建校以来,河北正定中学始终是***的摇篮、精神的殿堂、红色的热土。”在校工作了30多年的副校长孙浩文走走停停,介绍校史时饱含深情。
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奔赴五湖四海,将正定古城、正定中学的文化气质带到各地;大学毕业后,又有不少学生回到家乡、建设正定,单在母校任教的就有50多人。学校东校区宣传处主任王亚南,就是其中的一位。
10年前,王亚南以教师身份重新走进了熟悉的校园。“上高中时,我们的历史老师视野开阔、课堂生动有趣,帮我们树立了贯通时空的历史观。”他说,受历史老师的影响,自己考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毕业后决定把自己对历史、对正定的热爱传递给学生。
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开展专业讲座、职业规划访谈等活动;与海外50余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师生互访交流、专题教师培训……“聚天下英才、桃李而用”的教学方式,让这里走出的人才眼界更加宽广。
“我们从文化底色、家国情怀、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四个维度培养学生,希望孩子们在校内就能做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河北正定中学党委***周庆说。
年轻的英才犹如一颗颗火种,在正定各处燃起希望之光。
——产教融合“一盘棋”。恰逢建校百年,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出版的特刊——《畅道正定》,唤起了不少老校友的青春回忆。百年间,这所院校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文化教育领域的人才,当下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与时俱进。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不少专业既与正定县的发展方向相契,也为石家庄五大主导产业输送人才。
“除了学校的传统强项师范专业以外,我们尤其注重围绕电子信息、商业物流两大方向开办专业,为目前区域急需的人才提供基础支撑。”学校教务处处长张素明说。
为加快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近几年,该校将不少课堂“搬进”工厂、现场。学校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任丽娟说,酒店管理专业采用的就是“双导师”“五阶递进式”课岗交互培养模式。
“我们与河北旅投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围绕酒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管理等环节,组织学生每学期在校内学习两个月、到企业实践两个月,做到交替培养、工学结合。”任丽娟说,学校还“送教入企”,为企业员工提供业务理论培训、颁发毕业证书,形成了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响应当地文旅需求,优秀教师组队参赛、针对正定荣国府的标志展开设计;建成“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冷泉村助农实训基地”,通过直播带货帮当地村民打开销路、增收致富……
“服务产业革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为地方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学校宣传统战部部长魏兰庆说。
正定,是适合回望历史的地方——这里被称为“古建艺术宝库”,让多次到访的梁思成欣然写下“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这里拥有1600多年的文化积淀,一眼即可望到上启先秦、下至当今的宏伟长卷。
正定,更是能够远眺未来的地方——这里有矢志不渝的基层干部,有目光敏锐的产业精英,有潜心钻研的技术骨干,有生机勃发的莘莘学子;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新时代人才正拂去岁月的黄沙,保存着、丰厚着、延展着生长于斯的精神文化,让古城仍旧熠熠生辉。(记者 刘惟真 孙清清 邹尚伯)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新于:1个月前